研究了100篇竞品分析报告后,我才知道到底怎样写才是对的!

很多人都写过竞品分析报告,但真正能把竞品分析做好的同学很少。

很多所谓的“竞品分析”,都还停留在“罗列”和“套公式”的阶段,看似堆砌了一堆信息,但最后却并未得到任何真正有价值的核心结论。

这时候,才发现,真的要做好竞品分析,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事。

研究了100篇竞品分析报告后,获得的写作方法--运营喵的世界

现在,我认为:如果能够做好竞品分析,你的学习速度和解决问题的效率将是有可能被提升至少3-4倍的。

一、前期准备:

在做任何一份竞品报告之前,都应当问明白自己三个问题:

这份报告为什么做?【目的】

给谁看?【用途】

报告要输出那些内容?【报告内容】

1、这份报告为什么做?

这份报告为什么做即这份报告的目的,如果是竞品分析的话,那么分析竞品的目的是什么?

是有一个问题点需要改善却想不到对策打算看看竞争对手怎么做的?

还是为产品迭代过程中的定期优化寻找方法?

亦或是了解自己与竞争对手在功能设置上的不同之处?

还是为了验证某一想法或了解对手动态?

2、这份报告给谁看?

给谁看是第二个需要想清楚的问题。

报告是面试的时候给考官看?

是自己作为产品经理方便自己整理思路?

是内部沟通和跨部门沟通的需要?

是给领导或决策群请求支持的素材?

还是给产品团队成员?

亦或是研发和测试人员?

针对不同的受众应当有不同的侧重。

3、这份报告应该输出什么?

这份报告输出的是什么?应当结合前两点来决定。

即这份报告所做的背景和目的是什么?

给谁看?

他想从报告中知道什么?

你想让他通过报告了解什么?

想清楚前两个问题,第三个问题就迎刃而解。需要注意的是报告一定要有相应的结论,没有结论的报告只叫展示。

以上三点不仅适用于竞品分析报告,通用于各类报告的基本前期准备。

二、竞品分析核心方法论

在我看来,真正写好一份竞品分析,可能需要逐次回答清楚4个问题。

问题1:你的目的是什么?你到底需要分析什么?

很多人做竞品分析,可能是直接随意找了款直观感觉相近的产品,然后网上找个框架往上一套(比如什么战略层、范围层、结构层、框架层之类的)就直接开始分析了。

但是,这样的分析往往是“失焦”的——也就是说,你根本不知道自己做这个竞品分析的目的是什么,只是在机械完成动作而已。

这里一定要强调一句——只有先搞清楚了你的目的,你才能知道到底该去重点分析些什么,也才能让你的分析价值和效率变得更高。

举个例子,这就好比两个人都在看科特勒的《营销管理》这本书,但其中,A只是单纯觉得自己想要学习好“营销”而在阅读,而另一个人B,则有着非常具体的问题想要解决——ta可能重点就是想要解决他们公司的众多产品到底如何定价才会更好的问题,在看书时也会更多针对ta想要解决的问题去收集很多信息和尝试进行实践的话,你觉得A和B之间,谁的学习效率更高?

所以,任何分析报告式的东西,明确目的一定是第一位的。

我们不妨直接上张图——

研究了100篇竞品分析报告后,获得的写作方法--运营喵的世界

上图摘录自三节课“产品经理P1课程”内容

如上图所示,在研究一款产品时,我们可研究的部分可能包括了行业现状和格局、需求场景、业务形态+业务流程、功能结构、交互体验&页面UI、数据表现、功能迭代路径、运营路径等等多个部分,而在做竞品分析的时候,应该是结合我们不同的目的去聚焦到不同的方面进行研究和比对的,而不是不管三七二十一上来就把所有的信息都罗列一遍,那样很可能就导致你罗列的信息成了无效信息。

比如说——

  • 如果你是要看看两款产品哪一款更有前途更有生命力,那可能重点应该看一些行业现状、市场前景、业务形态、数据表现、功能迭代、运营路径这样的东西对比;
  • 如果你是想要看看竞品的哪些功能做得比较好,能不能更高效抄过来,那可能重点应该结合具体产品功能看一些需求场景、业务流程、交互体验、界面UI等等这样的东西,每一个人家做得更好的功能,你都应该要能够清楚明确的看得到到底人家哪里跟你不一样,具体怎么个好法;
  • 如果你是要重点研究下对方可能接下来会做些什么事,可能重点应该放在业务形态、数据表现、功能迭代、运营路径上;
  • 如果你其实对于一个领域还没啥了解,只是想要通过对于两款产品的深度比对和研究来更好了解这个领域的产品,那你可能需要一个较为完整的横向对比,但在此基础上仍然需要有关注侧重点;
  • ……

而当你已经明确了你的目的和你要重点关注的信息之后,接下来就可以进入到第二步了——选择竞品。

问题2:我们该如何选择竞品?

竞品的选择听起来不应该是一个问题,但恰恰是在这里,可能很多人都会受到巨大的局限。

比如说,假如你在美团外卖工作,为了要寻找你们整个点餐、下单、支付、配送的体验流程的优化节点和空间,现在需要去做个竞品分析,你觉得你会选择哪款产品来作为你的竞品进行研究?

我猜,90%以上的人都会说:饿了么。

但,为什么我们不是通过对淘宝、京东等产品的研究来提升我们的购买和下单体验?为什么我们不是通过研究Enjoy、大众点评这样的东西来了解用户在“觅食”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哪些问题,以及哪些看起来细小的体验对于用户可能是会有极大增益的?为什么我们不能通过研究闪送、花点时间这样的产品来提升自己的配送、收货等体验?

所以,竞品的选择,其实同样存在学问。基本上,有5种选择“竞品”的角度和方式,简而言之就是“直接竞品”、“间接竞品”、“潜在竞争对手”。

1、核心服务+核心用户都基本相同的产品

这类产品,我们称之为直接竞品,即提供的核心服务、市场目标方向、客户群体等与我们的产品基本一致,产品功能和用户需求相似度极高的产品。

选择直接竞品进行研究是最常见的方式,可以有助于更直观的就自己与对方在各方面的优劣形成对比,找准自身定位和认知。

比如说,美团外卖和饿了么,基本就算是直接竞品。

但,如果始终选择直接竞品进行研究,很容易形成自己的“局限”,在各种思路、想法上都越来越保守,难有创造性的想法出现。

2、核心用户群高度相同

暂时不提供我们的核心功能与服务,但可能通过后期升级很容易加上相关功能的产品

假如你的产品所对标的市场上存在这一类产品,一定要提前进行一些战略规划和设计以进行防守,否则很可能会遭遇对方的“暗度陈仓”。对于这类竞品的分析,往往也需要更多从市场格局、产品演化路径等维度来进行研究。

给这类竞品举个最典型的例子,就像是早期的嘀嗒拼车和滴滴打车之间的关系一样。

通过研究这一类竞品,你可以对于自己产品的版本规划、迭代演化路径等形成更具体的认知,同时也能够对于用户的某些行为特征和喜好产生更深入的认知。

3、目标人群可能不太相同,但某些产品功能模块和服务流程比较相近的产品

对于这类产品在业务流程、交互细节等层面进行研究,往往会有助于在具体产品功能的设计上产生一些灵感,给你带来许多启发。

比如说上面提到的例子,一个美团外卖的产品经理,完全有可能通过对于“花点时间”这类产品的研究来实现对于自身配送流程和体验的提升。

4、目标人群有一定共性,产品提供的核心服务不太一样

目标人群有一定共性,产品提供的核心服务不太一样,但在特定场景下对于同一类用户需求和用户的使用时间形成挤占的产品。

比如说,当年的微博对于开心网这样的产品来说,差不多就是这个状态。

对于这一类竞品,进行比对研究时要重点抓准用户的需求、场景和深层次的使用动机,甚至还要再多找到几款满足用户的类似需求类似属性的产品进行比对,再来思考如何能在自己已有的产品形态中面向用户的需求设计出更好的解决方案。

5、核心目标用户是同一类人,但满足的需求不同,也不太会形成竞争关系的产品。

对于这类产品,更多的时候,我们可以在“产品”和“运营”角度分析对方如何吸引用户,从中获得参考和借鉴。

例如某大学生职业培训机构通过研究某英语四六级培训机构的获客方式,发现他们一开始都会送新学员一套价值299元的超值礼包(里面包括4、6级资料,核心单词书籍,以及名师出版的最新学习书籍等),利用这种方式在大学生群体里打造出了良好口碑。

于是某大学生培训机构迅速模仿,也设计出一个价值几百元的超值礼包,并取得了良好的获客效果。

以上,是关于竞品的选择。一般来说,如果是面向行业和产业格局层面的竞品分析,我们建议可以选择124来进行研究。如果是希望深度了解用户的竞品分析,我们建议可以选择145来进行研究。而如果是围绕着某些产品功能的改进和优化的竞品分析,建议可以选择135来进行研究。

问题3:明确目的,选择好竞品后,该如何收集资料与信息?

研究了100篇竞品分析报告后,获得的写作方法--运营喵的世界

还是回到上面这张图——

基本上,这张图上的信息,就是我们在竞品分析的过程中最常需要去完成收集的信息了。

这里挑几个重要的来具体讲讲怎么收集——

1.行业现状、市场格局等

关于一个行业的行业报告、产业链等信息,往往在艾瑞咨询、易观、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等地会有大量可下载可查找到的东西。

比如下图,就是我在艾瑞找到的一个内容付费产业的报告。

研究了100篇竞品分析报告后,获得的写作方法--运营喵的世界

2.产品的数据表现+版本迭代情况

版本迭代信息就不说了。产品的数据表现通常包括排名、用户规模、活跃用户规模、收入情况、用户评价等。下面提供几个我自己找到的数据信息来源——

1)产品版本迭代信息+实时应用商店排名、所获用户评论数等信息,可以在鸟哥ASOApp storeApp annie等平台中查到;(下图为微信一周数据报告+用户对天猫APP的产品评论,来源:鸟哥ASO+App annie)

研究了100篇竞品分析报告后,获得的写作方法--运营喵的世界

研究了100篇竞品分析报告后,获得的写作方法--运营喵的世界

2)安卓平台的下载量可以在酷传查到;

3)APP的活跃用户数规模可以在易观、Questmoble查到,但可能需要付费;

4)收入情况等,一般只能依赖于对方在PR和接受采访时公开透露过的数据信息来获得。一般对于B轮以后的公司,或多或少都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过自己的用户规模、收入情况等信息,可通过百度等进行检索查到,比如搜索“美团外卖 用户规模”或者“美团外卖 用户增长”等;

3.产品的运营事件和运营信息

相对来说,一款产品的具体运营动作可能更难获取到一些。一般我们只能通过搜索+产品本身的微博、微信公号、知乎等渠道来进行信息搜集。一般对成熟一点的产品,大规模的运营事件都会单独进行报道和传播,但中早期的产品就不一定了。

另外还有个思路,就是先拉出一款产品的用户增长曲线,然后找到几个显著的增长点,再反过来去查,在这个点上,该产品是不是做过一些运营方面的动作。

比如下面这张网易云音乐的下载量增长图上,我们就可以重点去看,云音乐到底在2.0、2.2、2.7这三个版本所对应的时间周期上,都做了些什么运营动作?

研究了100篇竞品分析报告后,获得的写作方法--运营喵的世界

4.产品的业务逻辑和业务流程梳理

这两个就比较直接了,基本要依赖于你对于产品进行实际的体验和研究,然后梳理而成。

需要说明的是,“业务逻辑”指的是:这个产品的服务运转过程中,一共涉及到几种角色,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整个业务是如何运转的?

而“业务流程”则指的是:用户体验和使用一个产品的某项服务时,具体的流程到底是什么?分为哪些步骤和环节?

比如说,这是一个豆瓣APP的“业务逻辑图”:

研究了100篇竞品分析报告后,获得的写作方法--运营喵的世界

豆瓣核心业务逻辑

而这是一个用户在美团外卖上下单点外卖的“业务流程”图:

研究了100篇竞品分析报告后,获得的写作方法--运营喵的世界

其他需求场景、页面UI啥的,属于比较好理解的部分,上网一搜就都知道,就不花费篇幅细讲了。

问题4:完成了信息收集,接下来到底要怎么在竞品间进行分析?

这里给大家列出了一些常见的对比分析方向,直接看吧。

1、对比产品的数据表现,市场认可程度等

这里可以通过具体的下载量、用户量、市场份额等多种数据去分析我们产品和竞品在当前市场中分别的地位,和标杆产品之间的差距在哪里。

接下来,通过数据所展示的差距,我们可以具体分析在某一方面或者某几个方面的提高措施。比我们一段时间的下载量比竞品要低很多,我们应该研究下是产品本身问题,还是运营活动没做到位。通过调查,来指导下一步的具体活动。

2、对比产品的业务模式、业务逻辑之间的差异

这里就可以通过上面提到的“业务逻辑图”来对于两款产品的业务运转方式和商业模式进行对比和研究,找到差异。

如果你觉得某款产品的业务模式有其独到之处,那还可以进一步分析:这样的业务模式需要什么样的资源、能力和前提,如果我们要学习,该做些什么?

3、研究产品基因对产品产生的影响

我们在分析产品时,很容易只在乎数据而忽视其背后的公司,但每个产品都是有其特殊基因的,而不同公司出来的产品肯定是不一样的。公司的资源、文化信念、具体团队,都会对产品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例如:QQ音乐刚推出时,市面上有很多同类型的音乐播放器,而QQ音乐背靠腾讯的优势资源,步步为营,在音乐版权的获取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用户在选择一款音乐播放器时的标准其实也很简单,归纳起来就六个字:好找歌,能下载,而QQ音乐在这方面就做的很好。

4、对比产品结构和用户使用流程

这里需要我们将竞品的功能结构图和用户使用流程图画出来,这样我们可以从整体上对竞品的功能有一个更清晰的了解。通过流程图的展示,我们可以对照我们和对方的功能安排,用户操作的方便程度,重要功能的展示情况等。

如果对方的用户引导和核心功能展示比我们更好,那我们可以考虑是都借鉴对方的产品结构设计,对自身产品进行优化。

5、对比特色功能和用户场景

特色功能是可以区别产品,并且可以拉开产品层次的地方。这里,我们可以根据具体的用户场景来分析特色功能:用户在什么场景下会使用这些功能?这些功能满足了用户多少需求,对用户的价值到底有多大?

比如说,下面是早期美团外卖与百度外卖在“餐厅展示排序”这个功能模块下的差异——百度外卖多了一个“距离最近”的排序维度,那我们就可以进一步思考:为什么百度外卖要加这个维度?用户点外卖,关心的本质问题是从下单到收餐的时间,那么“距离”会不会是影响“时间”的一个表象因素?
研究了100篇竞品分析报告后,获得的写作方法--运营喵的世界

如果进一步思考完了,我们觉得这个功能是有价值的,那么就要进一步看对方产品的用户评价——用户喜不喜欢?我们可不可以模仿?如果模仿的话如何做?

6、对比产品的交互设计

基于产品功能的优先级,所以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先分析架构,再看具体的交互设计。

可以问几个问题:主要功能入口是否清晰明确?各入口间跳转是否会迷失?最重要的页面有没有直接展示?通过分析,看看竞品的在交互设计上有没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我们是否可以做到更好等等。

举个例子:加入对方的产品的页面风格比我们更好看,更受用户欢迎,那我们可以基于自己产品的定位和基因,考虑是否可以借鉴。

7、对比双方的运营策略

产品发展每个阶段的运营策略和手段是不同,我们可以对产品之前不同阶段的运营策略及手段进行搜集和分析。同时,之后定期跟踪竞品的运营活动,了解其动态和发展,为我们产品的运营提供借鉴。

例如,同样是春节联欢晚会的红包活动,微信的抢红包当年就比支付宝的集五福效果更好,通过对其各自运营活动的研究,可以获得很多有用的信息。具体在自己身上,通过我们和竞品各自运营活动所产生的效果,可以学习对方比较好的活动。

8、对比产品的版本迭代和演化路径

通过梳理竞品发展的历程,找出其关键的时间节点、版本更新情况和当时的运营手段,往往能够得到很多有价值的信息(比如对方在某个时间段增长迅猛,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我们能不能借鉴),也能够对其未来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进行预测。

所以,这里建议是把两个东西放在一张图上来进行对比——产品增长曲线和产品版本迭代路径。

研究了100篇竞品分析报告后,获得的写作方法--运营喵的世界

(如图是豆瓣APP的产品增长曲线+产品迭代路径合一)

以上,就是我作为一个此前不那么懂互联网的实习生,在研究阅读了近百篇竞品分析报告后作出的一些总结,希望对你有一些参考。

三、常用分析方法:

1、特定结构分析法,针对某个特点进行分析

小编整理了一个“目的相对明确的竞品分析报告”的结构,可以作为参考,但也不是绝对结构。

  1. 体验环境
  2. 市场状况(市场容量、竞争格局、市场占有率分布)
  3. 产品定位(产品定位、定位原因)
  4. 产品发展(产品A发展、产品B发展)
  5. 目标用户群
  6. 产品结构(主要结构、主要流程图)
  7. 用户体验(列表页、详情页)
  8. 改善方法
  9. 发展前景(行业发展趋势、产品发展空间、扩大市场)
  10. 总结

2、用户体验五要素法

研究了100篇竞品分析报告后,获得的写作方法--运营喵的世界

战略层:(企业愿景、产品定位、需求把控、用户习惯、商业模式)

范围层:(主要功能、核心功能、次级功能、功能架构、业务流程设计)

结构层:(信息架构、常规功能、特色功能、实现情况、用户流程分析)

框架层:(操作情况、刷新、页面跳转、查询、交互框架、界面设计、导航设计、标签设计、细节点)

表现层:(视觉表现、布局、配色、排版)

详细的内容可以查看文章:如何从零开始设计一款产品?来看这篇超全面的教程!

3、Yes/No法:

主要适用于功能层面,简单来说就是将功能点全盘罗列出,具有该功能点的产品A便标记为“Yes”,没有该功能点的B产品标记为“No”,通过比对可以清晰地了解功能点上产品间的异同。

4、评分法:

这个方法在用户研究工作中常会用到,通常适用于定量研究的问卷调研中,即给出1-5分的区间,根据产品中的某一方面或某点进行打分。

5、分析描述法:

指将不同产品特性以比较的形式描述出来。

6、SWOT分析法:

针对所要分析的竞品,从“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四个维度进行比较和梳理。

7、Base+Solution分析法:

Base:目标用户是什么?目标用户的核心需求是什么?通过什么解决方案能够满足?同其他产品相比,解决方案有什么差异化和卖点?如何推广营销?市场效果如何?

Solution:解决方案如何实现?还有多少空间?陌生用户进来如何使用?信息组织、交互如何?为什么要这么做?是否符合用户预期?配色、UI是否符合用户审美?用户会在哪里困惑?用户打开产品的频率如何?用户是否会向他人推荐产品?

8、Kano模型(卡诺模型):

研究了100篇竞品分析报告后,获得的写作方法--运营喵的世界

Kano模型

9、四象限分析法:

多在问题点罗列或安排下步计划时使用,可将自身产品的要素、特点、功能点、问题点根据实际情况和对比分析划归为四个象限区域,如急需改进区、竞争优势区、次要改进区、继续保持区。

10、比较研究法:

设定分析目标,将同类功能模块或外观细节编组作表,根据比较结果作进一步分析。

11、不同维度下的比较方法:

根据具体需求可选择就某一问题点来比较、某一功能点来比较、某一核心点(焦点)来比较等。

四、报告辅助技巧点:

1.数据的引用

报告中针对用户体验方面的要素很容易夹杂过多的主观因素,譬如我们容易下这种结论“这种设计我不喜欢,所以它是不好的!”这类主观的评断。在一份竞聘报告中,如果为了说明某一条,那量化的数据必然是重要参考依据之一。所以,数据变得比较富有说服力。

数据从何而来?月活排名可以来自Appannie、Usage Intelligence,网站排名来自Alexa。其他数据包括百度指数、淘宝指数、易观智库、CNNIC、艾瑞咨询、新浪微博、微信、上市公司财报等都是比较主流的平台和渠道可以作为数据来源。

2.对比时有截图作参照

这方便读者了解,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保证整份报告保证清晰可读、重点凸显、结论突出。

3.必要时可加任务或案例

任务和案例起到的作用一是佐证,二是便于读者清晰地能够在相应的场景下理解。比如当比较A产品的某项功能或业务逻辑上的问题时,如果引入一个贴切的典型案例或一个模拟的任务会让读者更加有代入感,更便于说明。

另外,在这里也可以适当的引入真实的用户评论。

五、易犯的错误

1.评判过于主观

我们可能在生活中经常会只凭个人喜恶,可能有些做竞品分析的人员会把“这个颜色我不喜欢”“这个APP我常用很顺手,所以喜欢更多些”诸如此类列入评判因素,这是非常不恰当的。竞品分析应当是一份有理有据的报告,有自己的背景、目的、结构、输出,而不是纯粹依赖于个人喜好。

需要注意的是,竞品分析报告既然是报告,就会有结论,就是有主观成分的。所以以上是指不要加入太强烈个人偏好,不要以个人喜恶来占主要因素去判断一个产品的好坏。

2.缺失场景代入和全局视角

在做竞品分析时,应当更多地站在产品整体的角度,甚至该产品目标用户群、目标市场、商业模式等各要素的角度来统一的开待这个产品,从而判断此产品的功能是否恰当。

举个例子,A产品和B产品同样具有一个功能,虽属同类产品,但可能A的某一功能点在B产品上并不适用,但我们不能就此认为A产品不应当具备此功能点。相反,我们需要通篇考虑A产品的目标用户、目标市场、商业模式等要素后,再评判A是否需要具备该功能点,不应当站在B的角度去评判A。在做竞品分析时,需要有整体眼光,尽可能地考虑深层次的逻辑关系,这样才能更好地贴近产品间实质性的关联和差别。

3.没有更新至最新版本

这一点看似好像无关紧要,其实非常重要。

我们都清楚产品的迭代是非常快速的,尤其是移动端的APP。所以如果需要进行竞品分析的话,需要保证是在现有的版本之下进行比照。

一是因为拿A产品最新版本2.0和B产品历史版本1.0做比较本身就不具备意义;

二是竞品分析人员可能在分析过程中发现、梳理、总结出一些问题、特点、结论,然而在下一版本中很可能已经不复存在了,同样不具备意义。当然,如果要对比版本演化的话可以加入历史版本比较。

竞品分析是产品人常用的方式方法之一,分析也依据需求的不同适用于产品不同的阶段,在分析过程中了解如何分析、为谁分析、得出什么结论和成果是重中之重。

参考文章:
  1. 如何去做一份竞品分析报告
  2. 研究了100篇竞品分析报告后,我才知道到底怎样写才是对的!
  3. 【目的相对明确的竞品分析报告】美团外卖 VS 百度外卖的详细竞品分析
  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