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在看产品经理方面的东西,想试着去写一些产品的分析报告,再加上自己一直在玩豆瓣,所以就对豆瓣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豆瓣(douban)是一个社区网站。
网站由杨勃(网名“阿北”)创立于2005年3月6日。
该网站以书影音起家,提供关于书籍、电影、音乐等作品的信息,无论描述还是评论都由用户提供(User-generated content,UGC),是Web 2.0网站中具有特色的一个网站。
网站还提供书影音推荐、线下同城活动、小组话题交流等多种服务功能,它更像一个集品味系统(读书、电影、音乐)、表达系统(我读、我看、我听)和交流系统(同城、小组、友邻)于一体的创新网络服务,一直致力于帮助都市人群发现生活中有用的事物。
一、产品概述
1、产品概述
豆瓣(douban)是一个社区网站。
网站由杨勃(网名“阿北”)创立于2005年3月6日。
该网站以书影音起家,提供关于书籍、电影、音乐等作品的信息,无论描述还是评论都由用户提供(User-generated content,UGC),是Web 2.0网站中具有特色的一个网站。
网站还提供书影音推荐、线下同城活动、小组话题交流等多种服务功能,它更像一个集品味系统(读书、电影、音乐)、表达系统(我读、我看、我听)和交流系统(同城、小组、友邻)于一体的创新网络服务,一直致力于帮助都市人群发现生活中有用的事物。
产品定位与功能
定位:和有趣的人做有趣的事
功能: 豆瓣集合了读书、电影、音乐、摄影等兴趣的各个方面,为用户提供一个分享和查看优质内容的平台,同时还具备了同城、小组的交友功能,而且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在豆瓣上进行物品交易和购买。
2、核心业务逻辑和产品版本迭代路径
豆瓣APP的“业务逻辑图”
所以,这里建议是把两个东西放在一张图上来进行对比——产品增长曲线和产品版本迭代路径。
(如图是豆瓣APP的产品增长曲线+产品迭代路径合一)
3、用户使用场景
站在用户角度,用户打开豆瓣app的场景有以下几种:
- 想查看某一电影(或综艺节目、电视剧、书籍、歌曲)的评分、评价。
- 想随意看一部电影或一本书。
- 看完或听完xx,想撰写影评(或书评、乐评)、发日记、发图片、说点什么。
- 想看看最近有什么想参加的同城活动。
- 想关注好友动态,想私信好友,想进入兴趣小组与网友讨论问题。
- 想购买豆品或付费知识内容(豆瓣时间)。
- 无聊,点开app随意浏览。
用户类型举例:
- 陈小艺,女,19岁,在厦门读书的大一学生,宅女。从初中开始就喜欢追星,经常看自家爱豆主演的电影、电视剧,每周必追爱豆参与的综艺节目,会在看完后去豆瓣评分、评论,喜欢去往豆瓣小组与粉丝会的人交流观看心得、聊八卦。
- 江豪俊,男,27岁,富二代,社交达人。疯狂参加豆瓣上的各种同城活动,尤其是小型的周末聚餐,观影会、狼人杀ktv聚会、周边游玩活动等。喜欢在豆瓣上浏览女文青写的日记、发的图片等,经常私信勾搭,自己也会写影评,配图大多是自己文艺范的自拍。
- 李嫣然,女,33岁,自由职业者,知名影评人。在豆瓣上时常发表热门电影、畅销书的影评、书评,粉丝数达3万+,日记《电影2017:个人年度十佳》获赞6K+,后参加豆瓣阅读征文大赛,成为签约作者,发表多篇业内出名的推理小说。
- 谢解放,男,38岁,北京某高校导演系毕业,导演。经常在广播页给大家推荐近期国内外影展受到广泛关注的电影,配以短评,写日记分享自己拍电影时的花絮、小故事、心得,在“豆瓣时间”有自己的音频课程专栏,分享电影专业知识。
二、豆瓣整体发展历程
1、产品发展历程
2004年9月,杨勃为自己的旅行网站制作了商业计划书,并且将这个网站命名为“驴宗”。
从2004年10月开始开发,经历了5个月,2005年3月6日,杨勃的豆瓣网开张了,并且第一天就有用户注册。
2005年4月9日,小组藏书功能开通。
2005年4月12日,增加小组发言修改功能;增加针对某本书的评论,分离了对某本书的评论和讨论;对关键词的搜索结果确定以站内收藏人数排序。
2005年4月14日,豆瓣的界面特别是收藏部分做了大的更新,对URL也有简化。
2005年4月19日,增加 “和你口味最像的人”,还在部分书的介绍页里开通了“豆瓣成员认为类似的书”。
2005年4月20日,针对用户和小组推出个性化域名服务。
2005年4月22日,推出针对站内评论的rss feed。
2005年4月25日,第一个公益性质的小组出现于豆瓣。
2005年4月27日,用户上传书目功能开通(试验性运行)。
2005年5月2日,因为小组“爱看电影”的迅猛发展,豆瓣电影单列开通。
2005年5月23日,开通“WISHLIST”,开始测试对个人的推测清单。
2005年6月6日,“标签”从豆瓣的主菜单里消失了,标签列表成为豆瓣读书和豆瓣电影页面的一部分。
2005年6月14日,增加了代码生成器,用户看过、在看、想看的书或者电影,都可以自动显示在自己的BLOG上。
2005年7月6日,因香港用户快速增长及活跃,开通繁体字版本,网站针对港台用户增加个性化服务;相关的更新,豆瓣增加数万种港台出版的图书名目,还有在台湾第二、三大网上书店——金石堂和诚品的购买链接和售价;增加了旌旗书市的购买链接和价格。
2005年7月18日,豆瓣音乐单列开通。
到2005年7月底,豆瓣网注册用户已接近万名,日访问量近20万。
2005年8月23日,豆瓣推出同城。
到2005年9月底,豆瓣网注册用户已达3万多名,日访问量超过20万。
2005年10月7日,开通二手书碟交换功能。
2005年11月,网站从上海搬到北京运营。
2005年12月,豆瓣网英文版上线。
2005年12月,由1个人开发、4个人运营的书评、影评、乐评网站豆瓣网,已经有5万多名注册用户。
2006年2月,豆瓣网注册用户过10万。
2006年3月,豆瓣网开通一周年,注册用户过11万。4000个小组,50人以下小组占90%。
2007年 11月13日,豆瓣成员满100万。
2008年8月15日,豆瓣广场上线。
2008年11月7日,豆瓣推出音乐人页面。
2008年9月22日,站务论坛下线,新的帮助中心正式使用。
2009年1月14日,新版9点推出。
2009年6月3日约1:00至5:00,豆瓣关闭发布和回复功能。
2009年6月19日,豆瓣电台Beta版正式开始小规模公测。
2009年7月8日18:00,关闭小组回复、日记回复、签名修改、小组设置修改、我说、留言板等功能。部分小组被私密化。
2010年6月3日,关闭“我说”及图片上传功能,于两日后恢复。
2010年12月27日,豆瓣专有货币小豆上线。
2011年1月26日,读书笔记功能上线。
2012年1月10日,新版豆瓣首页启用,新豆瓣猜重登首页。
2012年5月7日,豆瓣阅读的作品商店上线,正式发售作品。
2012年5月17日,豆瓣电影开启在线购票和选座位功能。
2012年8月,月度覆盖独立用户数(UV)已超过1亿,日均PV为1.6亿。
2017年3月7日,豆瓣上线了内容付费产品“豆瓣时间”,首期专栏为北岛主编的音频节目。
2、豆瓣的产品生命周期分析
1、豆瓣上线到辉煌时期:2005-2012
豆瓣从2005年3月的上线,到现在的11年中,从一个无人问津的小社区,到2012无人不知的辉煌时代;
2012年8月,豆瓣宣布其月度覆盖独立用户数(Unique Visitors)已超过1亿,日均PV为1.6亿。
2013年第二、三季度的豆瓣月度覆盖独立用户数均达2亿,较去年同期增长一倍。
2、移动爆发、决策失败2012-2014
在2012年一个移动端爆发的互联网时代,在Web端,那些复杂和繁重的产品架构、内容生产和组织形式,很有可能是优势,产品越多越能产品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而在移动端,用户的使用场景不同和需求也开始发生变化了,
移动端的场景天然就是碎片化的,而用户的使用习惯也发生了天翻地覆式的变化:更多用户无法在移动端接受更沉重的体验,更无法投入更多的时间。在Web端能的优势但在移动端却不是优势了。
豆瓣是把各个独立功能分别做成独立的APP,意图通过此举,让每个APP都可以聚合到垂直领域内的对应用户,和PC端不同,移动端豆瓣被拆分成了N个独立的APP,大部分APP迭代慢体验差。
但这个决策,却在移动端加速自己在失败的路上行走, 也暴露了诸多问题,在产品决策上的失策,把豆瓣旗下的APP定义为一个工具;在移动端失去了Web的特性,也让豆瓣这种工具很快的被替代,而豆瓣在2012就有种壮士暮年的感觉。
在Web端无人不知,再到移动端慢慢的被代替,而2012到2014这三年,也让豆瓣明白了一些事情;在2014年下半年,一款名为“豆瓣”的APP再次上线,这也可以印证了阿北想要找回来,这失去的3年,想要找回豆瓣曾经的辉煌,可现实真的是这样吗?
3、豆瓣现状发展:2014下半年至今
在经历了辉煌时代过后,再到移动端的被人替代,再到再次聚合成一个APP“豆瓣”;而这个过程中,每一次版本迭代和更新,都是略显纠结和摇摆的。每一次改版,也或多或少的伴随着一大群用户们的吐槽。这
其中,最为严重和知名的,莫过于半年前的“豆邮改私信”事件。各种吐槽中,这个名为“豆瓣”的APP也难以幸免。
尤其是,刚刚发布的豆瓣3.0,所完成的,又是一次“整容性改版”。
而在2012年日均PV的1.6亿,到2014年底PV也跌落到3000万左右。
而发现到现在的豆瓣,也迭代到4.0版本呢,其产品线也由原来的产品线变成现在的产品线?豆瓣还能否再创造属于自己的时代?还能否回到2012年的辉煌?还能否做一个让人爱不释手的UGC社区?这一切都是未知的。
三、产品用户分析
1、产品用户分析
豆瓣发展到现在,已经10多年的时间了,目前豆瓣的用户是一个什么情况?下面是百度指数和alexa统计的结果
豆瓣省份分布百度指数
豆瓣城市分布百度指数
豆瓣年龄和性别百度指数
豆瓣兴趣分布
豆瓣用户信息alexa查询结果
通过以上百度指数和alexa查询结果可以看出豆瓣的用户主要分布在经济相对比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和中部省份,而在用户分布较多的城市基本上都是互联网比较发达的地方,这其中也许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从用户年龄来看基本上是20-39岁的年轻用户,其中20-29岁的百分比更是达到了50%以上;在用户性别中男性用户达到69%领先于女性用户的31%,值得一提是:相对于其他网站,豆瓣的女性用户比例还是相对较高的;在用户受教育程度上豆瓣接受过本科教育的用户比例明显高于其他网站;而相对于其他网站,用户更喜欢在工作的时候用豆瓣,这一点值得注意。
2、产品用户行为分析
用户是怎么来到豆瓣的?用户来到豆瓣后又去哪儿了呢?下面是百度指数和alexa的统计结果
用户来源alexa查询结果
用户来源网站alexa查询结果
从以上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来自搜索引擎的比例有15%,而且有相当一部分用户是通过检索当下比较热门电影来到豆瓣网站的,可见豆瓣电影的影响有多大。在来到豆瓣之前,有超过42%的用户都是停留在像百度、谷歌、微博、qq、知乎这样的网站上(谷歌竟然占到了16%!?),这些网站为豆瓣引入了很大一部分的流量。
用户需求图谱百度指数
用户去向检索词百度指数
在百度指数中可以看出通过百度搜索的这部分用户大部分都流向了豆瓣电影和豆瓣FM,这部分用户通过豆瓣查看当下比较火的电影和电视剧等节目。
3、产品的商业化
说到商业化,这是一个很大的方面,我想豆瓣的同学们也在拼命地想出适合豆瓣的商业路程吧。现在来让我们简单看一下豆瓣已有的商业性的东西吧。
豆瓣身上已有的商业化的努力:图书导购、豆瓣阅读、电影购票、音乐收费、豆瓣东西、豆瓣市集、豆瓣一拍一、移动应用。可以看出,豆瓣的商业化从电商到导购入口,再到应用商店和收费服务,当然还有商业化不可或缺的商业广告,覆盖面就像豆瓣本身一样涉及到了兴趣的方方面面。
至于豆瓣的营收情况我没有查到最近的资料,但当看到坊间传出的豆瓣要被收购的消息,可以明显的感觉到豆瓣的商业化并不是那么的顺利。
四、内容质量的标准&质量控制方式
1、豆瓣用户体验至上
豆瓣发展至此,这十一年中,从未使用过任何积分、会员等常见社区运营工具;比如,坚持社区里所有的内容,都只能使用小五号宋体字,甚至最初连图都不让贴;比如,要坚持社区自治的理念,为此豆瓣从来都不是一个强运营驱动的公司;再比如,坚决不因为商业化压力而降低对于用户体验和社区氛围的坚持,哪怕为此不惜拒绝掉无数手里挥舞着大把钞票的广告主。
而豆瓣发展至今也是经过了很长时间才出现自己的第一支广告, 豆瓣产生的10年后,豆瓣就以“我们的精神角落”这句slogan 开启了此次Campaign 第一波动作,在北京地铁14号线大望路的一系列平面广告,随后在地铁1号线也全范围大面积的投放。
除了一个小秘密,我只是一个极其平凡的人。
曾循环最久的歌单,是妈妈的心跳。
你追求的,正是你不想再失去的。
对这个现实世界,再现实的人,也有自己的狂想。
最懂你的人,不一定认识你。
有人驱逐我,就会有人欢迎我。
豆瓣十年后才出自己的第一支广告,可见豆瓣对UGC社区的控制,可见不让大把的广告在豆瓣横行。
2、单篇内容的组织&标准建立
豆瓣在内容层次上,采用常用的手段,对内容的样式、构成进行约束,对内容的整体风格、阅读体验进行约束,让内容更有识别度,甚至是让内容生产的效率更高。
例如,豆瓣在过去10年里始终如一地保持着全站内容都必须是接近于宋体10号字、单倍行距的“豆瓣体”,在字体、字号、行距等方面均不允许用户进行任何更改,正是依靠这样的约束,豆瓣的内容识别度和阅读体验在10年来始终得以保持一致。
甚至是,围绕着这一约束,还衍生出来了很多知名的社区文化现象。例如,著名的“我是分割线”,正是因为编辑器极度简单,导致用户在内容划分上只能自己开动脑筋思考其它解决方案,从而从豆瓣衍生出来的。
上面说的是对于内容样式的约束,
3、质量控制的方式:
豆瓣最初是瓣最初是围绕图书进行内容运营的,开始就以UGC为主,用户在搜不到一本书时,才会看到“添加书籍”的功能。
其次,在添加书籍时需要添加ISBN号,而ISBN好有一定的规则,并且不能唯一,这极大的控制了用户添加无用的信息到豆瓣中来,从而保证了内容的质量。
书籍在上传后,用户对自己看过的书进行打分,书籍排行会根据评分加权得到,保证在搜索和内容展示时,评分高的内容会获得更多的展示机会。书评和短评也是如此,都有“有用”和“无用”两种选择,广大用户既是网站内容质量管理员,低质量的内容自然被排到优质内容的后面。
4、呈现手段的种类
豆瓣在最开始的阶段,全是通过文字来展示,而且只能是通过文字,连图片都不能贴上,到现在有多种方法可以呈现。
方式一:使用Tag进行查找
页面中会列出已设定好的标签,点击相应的标签,便会出现含有标签的内容。图片
- 1是豆瓣列举标签;
- 2.是豆瓣提供的搜索功能,帮助用户搜索
- 3.是最新标签,豆瓣可以把最新的聚合标签,推送给用户,用户也能最快的了解详情。
- 4.历史标签,可以记录用户曾经浏览了哪些标签,看了哪些页面。能更好的增加用户粘度。
方式二:使用豆瓣自己的搜索功能进行查找
豆瓣在导航栏右边提供了一个搜索框,用以搜索“感兴趣的内容和人”,对于需要的内容,可以在这里搜索进行查找,比如输入“阅读”之后,会弹出一个分类功能的菜单:
可以缩小查找范围,个人认为这个功能还是很贴心的。所查找到的内容仍为精华内容。但至于此内容为何是精华的,就没能搞清楚了,随便点击几条进去,发现评论及喜欢上都没有优势的也排到了前面,而也并非按时间进行排序:
方式三:使用“浏览发现”:
网址:http://www.douban.com/explore/
“浏览发现”在主导航栏中便是有的,页面中所含的内容有:今日精选、摄影师作品、线上活动、精选系列、品牌活动,导航下的关键词检索也是对以上所有内容所进行的。
浏览发现也是分类的,个人感觉在功能上和标签类似,但在域名上又不相同,其域名是这样的:http://www.douban.com/interest/X/XX
如此看来,这个“发现”,可以理解为以兴趣为导向的。这个浏览内容比较丰富,有日记,东西,还有相册。在排序上,比较明显的是按时间线进行排序的。
对我个人而言,我觉得“浏览发现”里面的内容“分类浏览”更具价值一些。
方式四:事情
网址:http://thing.douban.com/thing/
事情感觉像一个问答站一样,也可以写攻略,还能讲故事。以兴趣为导向,以想做的事为标签,聚人聚内容。内容即呈现在事情页面下,也留于自己的日记中。
## 如何选择?
我只发现这四种方式,或许还有其它方式。四种方式如何选择呢?就我而言,如果目的性不强,只是随意的浏览的话,我会选择“方式三”。
如果目标比较明确,想快速找到内容的话,我会选择“方式二”。
另外,两种方式,我认为可以作业“方式二”的一个补充。
方式五:线上活动
网址:https://www.douban.com/online/
线上活动是聚集都某件事情感兴趣,或者正在从事这种活动的人,把他们聚集在一起,然后再让他们从事这种活动;
线上活动分为“热门线上活动”、“最新线上活动”、“你可能感兴趣的活动”“创建热门活动”、“热门活动标签”、“我的线上活动”;而对“你可能感兴趣的活动”进行分类,你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可以使得一些不喜欢参加线下活动的人可以去参加线上活动。
方式六:移动应用
网址:https://www.douban.com/app/
移动应用是在聚集人群,移动应用是整理了很多APP,然后供人们去评价,然后把使用过这个APP的人聚合在一起。
上面这些渠道就很好的聚合了对某一个APP,使用过后的人群,一起可以吐槽,一起点评某一个APP。
五、运营分析
豆瓣的运营活动策略一直非常“佛系”,一方面,活动策划得相当简单,不温不火,用户疯狂吐槽,经常是用户比官方还着急;另一方面,常常在活动发出后出现“用户帮着官方运营”、“用户自嗨”、“用户喊话阿北”的尴尬局面。
5.1 “豆猫来了”活动分析
11月12日,“双十一”过去的第二天,所有打开豆瓣app的用户都在启动页上看到了名叫“阿白”与“阿黑”的两只豆猫吉祥物(如下图所示),一时间引爆了平台,首页到处可见对“豆猫”的讨论。
活动主题:#画出你心目中的阿黑阿白# 话题活动
参与方式:你心目中的阿黑阿白是什么样?它们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故事?
请发挥你的脑洞画出来,发表带此话题的广播动态。
活动奖励:我们将选出3个优质的豆友作品,各赠送豆猫系列产品中的任意一件。(奖品由豆瓣豆品提供)
活动时间:即日起至11月25日24:00
活动经过: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个活动的诞生主要源自于用户自发的行为,官方后续是因用户行为过热才补上的这个话题活动。这个活动的前因后果是:
(1)豆瓣官方首先于11月12日在app启动页上线豆猫的图文宣传,隆重推出各种形态的“阿白”、“阿黑”两只豆猫形象,并配以宣传词“豆猫来了”。
(2)用户纷纷在首页对两只豆猫进行疯狂吐槽,槽点主要集中在豆猫丑陋的颜值、太过粗糙的简笔画、与豆瓣气质不符等,随后有友邻陆续po出自己画的豆猫形象。
(3)一天内,豆瓣首页被各种用户画的豆猫画转发刷屏,随后事态发展为不限于豆猫的再创作,“豆鸡”、“豆豉”、“豆花”等创意十足的升级版画作一一出现,惊艳全网。
(4)接下来几天,各种脑洞清奇的“灵魂画作”诞生,局势已完全不受官方控制。19日,友邻“南瓜扶手”创建“豆瓣来了——从豆猫出发”主题相册,收录整理了100+的画作,获得800+的转发量,一场意外的全民狂欢被引向高潮(如下中图)。很多豆友疯狂喊话豆瓣官方与阿北(如下左、右图)。
(5)几天后,豆瓣官方在“豆瓣豆品”商城趁势突然上线豆猫周边商品T恤、卫衣、马克杯(如下图),豆瓣官方急着变现的心态昭然若揭,商品介绍不忍直视。
(6)11月21日,豆瓣官方发起话题活动,给有才的用户们发小福利。
活动分析:
本次活动以官方始料未及的用户自发创作方式运营开来,可谓是产品运营界的一朵“奇葩”,不禁让我们生出“还有谁”的感慨。一方面,这体现出豆瓣官方运营能力的欠缺;但另一方面,我们可喜地发现用户创作潜力的巨大,不用物质激励手段,用户凭着文艺青年的“炫耀欲”就可以踊跃参与活动。
官方在这次运营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 豆品中“豆猫来了”系列商品的介绍语太过简单,商品吸引力远不及用户创作的商品概念图,这样草率的品牌介绍是不可能打动太多用户产生购买行为的。
- 官方对活动的用户反应情况预估不够,追热点式地快速上线周边商品可以说是一次相当失败的营销策略,不顾用户口碑就开卖商品是营销大忌。
- 官方没有好好利用自己的用户资源,事先虽在话题广场做过调研,但商品形态的呈现显然没有广泛听取用户意见,且后续没有与插画师用户建立合作关系,没有利用用户资源,太过一意孤行。
活动改进意见:
- 重视前期用户调研,官方从这次活动中发掘擅长品牌形象设计、美术、品牌文案的用户、插画师进行访谈,为下次设计周边商品形象积累尽可能多的创作资源。
- 官方要改变一意孤行的高傲做派,真正耐心采纳用户在话题模块的回答建议,才不至于做出用户口碑一致偏差的产品。
- 找准产品定位,推出与产品调性真正契合的商品。制定详细的长期的品牌推广计划,用扎实的品牌故事与介绍长期打造豆猫的猫格魅力。例如,可以给豆猫设定性格、爱好、成长经历,如喜欢自拍爱臭美的心机婊猫,用户喜欢上这只猫,才可能买你的商品。
5.2 “豆瓣卡通形象设计大赛”活动方案(原创)
建议豆瓣举办一届卡通形象设计大赛,充分挖掘用户潜能,实现民主化运营。
活动主题:豆瓣卡通形象设计大赛
活动规则:大赛分绘画组与文案组两个组别,分开评奖。活动开始后豆瓣话题广场中将添加以“豆瓣卡通形象设计大赛”为主题字样的话题,所有豆瓣注册用户可以针对这个话题进行视觉与文字形式的创作。活动投稿截止后,将于固定时间进行全平台用户投票,最终选出的两个第一名将选定为豆瓣今后的卡通形象,配以定制修改的品牌故事,实现真正的民主。
参与方式:
(1)在广播动态页发表带大赛话题的绘画或设计作品,发表即代表参赛,绘画作品要配有阐述设计理念的解说文字,作品气质要求与豆瓣产品调性相近。
(2)在广播动态页发表带大赛话题的品牌故事文案,写出你心中最符合豆瓣气质的卡通形象品牌故事,要求脑洞大但紧扣豆瓣产品主题。
(3)投票开启期间注册用户均可参与比赛投票。
活动奖励:绘画组、文案组,两个组别分别设立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分别获得不同价值的豆瓣豆品与豆瓣时间课程作为奖品,未获奖的用户将从中抽取20名,送出最新院线电影《狗十三》的免费观影券。
活动时间:12月1日至20日24:00投稿截止,12月25日至30日进行全平台用户投票
作品举例:
豆瓣产品色调绿色居多,之前启动页经常有豆子发芽的形象,所以用豆类植物型的卡通形象最符合豆瓣产品调性,卡通形象可参考如下(第一张图为“豆荚宝宝”,第二张图为“豆二毛”):
总结
豆瓣经过10多年的发展,已经从最开始的那个小众网站慢慢的走向了大众化,而豆瓣身上那份文艺小清新的气质一直没变,这也许是豆瓣能发展了10多年经久不衰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目前豆瓣的大部分用户是相对来说高学历居住在相对发达城市的都市青年,这群人以兴趣为出发点,在豆瓣上的记录和分享自己喜欢的东西,而他们分享的一些内容又深刻的影响了互联网上的其他用户,例如:豆瓣上的影评、书评。
然而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互联网移动化和时间碎片化逐渐明显,当新的用户不断涌向豆瓣后肯定会对豆瓣的结构产生影响。
豆瓣上产出优质内容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也许以后人们静下来写一篇长长的影评的时间越来越少了,也许以后每场电影、每本书、每首音乐的后面只剩下一个个短短的评论。
豆瓣的商业化道路还在不断的探索中,在优质内容后链接导购信息是一种出路,基于兴趣爱好进行电商化也许是一种突破,豆瓣现在更需要的是一种适合自身的并且能跟随到互联网大浪潮的一种商业模式,毕竟一个产品不盈利是注定要失败的。
目前,一些基于电影、阅读、音乐、摄影等的产品层出不穷,有很多更是依靠在BAT这三家大树下,它们也许替代不了豆瓣独有的气质特点,但是在商业上却遥遥领先。豆瓣的产品同学们还得加油啊,不要到最后提到豆瓣,给人的记忆中只剩下影评。